一八五七年,金邦尼首次前往非洲。他剛抵達,便寫信給父親說:「我們的生命都在天主的手中,做祂所願意的事;藉著那永不改變的恩寵,我們把生命奉獻給祂。願天主受讚美!在這裡,人們從早到晚,都面臨死亡;人沒有時間準備死亡,死亡隨時都會臨到自己。熱症只需數小時,便能使體力耗盡,把人帶到墳墓的邊緣。」金邦尼的夢境成真,他已身處非洲。同時,從他準備死亡的態度來看,他另一個殉道的夢想也得以實現。
對金邦尼來說,傳教、奉獻和殉道都是息息相關的。他在一八七一年所撰寫的『會規』裡,指出會士須「懷有強烈的渴望,把自己奉獻給天主,委身非洲重生的工作。」他也在同一『會規』裡寫道:「誰不為非洲重生的工作而準備完全奉獻自己,直到死亡,就不可加入本會。」金邦尼並非純粹為受苦和殉道,而是為了非洲的重生而受苦和殉道。
對金邦尼來說,傳教士應是一位「為天主、為世上被遺棄的人、為永生而工作的人」。在他的『會規』裡,金邦尼希望一位傳教士「充滿天主的愛,能在信德中,默觀自己甘願委身的工作。」他能接受一切,甚至殉道。
在上述的章節裡,「永生」、「天主的愛」、「默觀」和「在信德中」,都是關鍵的字眼。金邦尼在談論「永生」時,並非認為傳教士工作是為賺取進入天堂的門票。傳教士與天主一起工作,天主仍「創造、更新一切」(默21:5 )。傳教士繼續傳播福音的工作,而且要引導人們邁向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‒ ‒ 從亙古開始,並在人死後仍繼續運作的這個世界。傳教士幫助人感受和親身體驗那永存的天主的愛。金邦尼還認為,貧窮和奴隸制度都不是理所當然的。現實中,有另一個層面:天主的計劃和愛在所有民族、地方和時代進行著。傳教士在困境中工作,冒著死亡和殉道的危險,因為他奉獻自己,好使這個事實在此時此刻展現出來。
感受和信任天主的愛
金邦尼提及「天主的愛」時,回想自己對這份愛的經驗。如果他沒有深深地感受過被天主愛過和護佑的話,他不會做他所做的事,且鍥而不捨。他之所以能清楚這一點,是他從不曾感到被天主遺棄。他感覺到「身為傳教士的生活是苦樂參半,既有憂慮也有希望,既有哀傷也有安慰。我們既要勞作,也要思考。我們徒步行走,也乘坐木筏。我們學習、我們受苦、但也過得快樂。這一切,都是那眷顧人的天主願意我們做的。」對金邦尼來說,把生命交託、奉獻給天主是無憂無慮的。他因「完全順從天主的安排而感到快樂。」金邦尼雖面對著蘇丹在上一個世紀發生的嚴重飢荒(當時沒有現代的救援組織協助),又被歐洲的人士誤解和苛責,卻仍在痛苦中信任天主,並感到平安。
金邦尼體驗到天主的愛,感到祂的照顧,並非因為上主賜給了他什麼,而是因為上主與他同在。當他承受著各方人士攻擊的時候,嚐受了聖詠作者的一句話:「上主親近心靈破碎的人。」(詠33) 金邦尼並不期待上主保護他免受傷害,但,他願意與聖詠的作者,一同感受「在那敬畏上主的人四周,有上主的天使紮營護守。」(詠33)
耶穌從革責瑪尼園前往加爾瓦略山途中,感到孤獨和寂寞。但是,祂的內心深處,相信父正在護佑祂。同樣,金邦尼在一生裡,雖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,仍滿懷希望,而且深信和牢記上主常親近他及護守他。
無論發生什麼事情,金邦尼都從不覺得被上主遺棄。藉著這天佑的感覺,他感到天主的臨在和行動,因為他能在生命的際遇中看到天主。這就是金邦尼所指的「默觀」:細看事情和遭遇,並從中找到天主。早年,金邦尼默觀湖泊、山丘、星辰,孕育這種觀看事物的態度,也容許自己的渴望從內心湧出。金邦尼最深切的渴望,就是為非洲的奴隸做點事、共同抵抗殘暴和壓迫。因此,他能接受一切來實現這真正的渴望。金邦尼一旦看清這點,便能按照天主的意願在非洲做事,並默觀和體會每一件事情。
金邦尼常把自己比作「宗徒的傳教士」,認為自己被天主派往非洲,為苦難的非洲工作。他最深切的渴望,就是使福音在那裡生長,使事情有所轉變。他雖然度著非常活躍的生活,卻仍然默觀著,尋求上主所願意他到的地方。金邦尼忠於自己最深切的渴望,並且跟隨種種實現渴望的機會,找到了上主。
在信德中:死亡以後的生命
金邦尼一生的中心,就是他的死亡帶來深遠的影響。這正是他所指的,傳教士「在信德中」看到自己所做的工作。金邦尼感到「天主要這計劃,好為其他事情奠立基礎。」他的工作好像芥子,結出豐碩的果實,獲得「神聖的葡萄園丁悉心照顧和保護」。
金邦尼雖然面對重重困難和挫折,他對天主仍充滿信心,相信自己的工作在將來必會結出果實。在他死後,他的工作看來似乎沒什麼成就:一個小小的傳教修女會,在開羅的兩所學院,維羅納的修院甚至沒有勝任的院長。此外,在金邦尼逝世不久,蘇丹的回教先知馬赫迪引發了暴亂,當地的所有傳教站均被摧毀。然而,一八六四年,金邦尼在聖伯多祿大殿得到靈感後不久,寫道:「這工作必須是大公的,不限於西班牙人、法國人、德國人或義大利人。整個天主教會必須幫助非洲,只靠一個國家是不行的。」今天,這願望透過來自非洲、美洲和歐洲超過三十個國家的金邦尼傳教士、修士、在俗傳教士、修女和神父,得以實現。
金邦尼的最大成就,是他在生之年,讓人們知道非洲的需要。他希望教會、全世界,都聽到那些被奴役的人的呼聲。今天,這渴望在金邦尼傳教會得以延續。正如昔日宗徒們蒙聖神派遣,從耶路撒冷的小團體開始,讓世人認識到耶穌已復活了,金邦尼也希望他的傳教士組織「一個宗徒的小團體」,派到受壓迫和奴役的環境中,使人認識復活的主。
金邦尼清楚看到,傳教士的生活是非常嚴謹的,他也明白痛苦會隨之而來,他的目標並非是為了受苦,而是使非洲得以重生。金邦尼從他在維羅納的夢想中,感到上主在他的生命中工作並與他同在。他亦十分懂得享受人生。因此,在一八六五年,他在羅馬的經歷後不久,寫下暢遊萊恩河「美好的十天」:「與愉快輕鬆的同伴在一起,享用醇酒、極品的啤酒,確是賞心樂事。」金邦尼一定會期望這種享受生命的樂趣,成為他追隨上主的一部份生活,也是他的「小宗徒團體」生活的一部份。
金邦尼追隨上主時,雖然體驗很多哀傷和痛苦的時刻,但也常常感到喜樂,直到他去世時也是如此。他能回首過去,寫道:「我感到很高興,能為了非洲的緣故,分享了耶穌基督 ‒ ‒ 我們的復活和生命 ‒ ‒ 的苦難。」
金邦尼主教列聖品
達尼爾·金邦尼主教在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七日,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列為真福品。在此期間,有位叫Lubna Aziz 的婦女分娩時,幾乎要死亡,就在那時,在醫院工作的金邦尼會修女為她熱切祈禱,將她交托在真福金邦尼的代禱中。結果,教會確認這位蘇丹的回教婦女在一九九七年的痊癒是一件奇蹟後,就決定要策封他為聖人。
金邦尼主教於2003年十月五日在羅馬和真福揚生(聖言會會祖),與真福福若瑟(他本身是聖言會會士,也是其中一位在中國工作的傑出傳教士)一起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被祝聖為聖人。教會內祝聖儀式為隆重聲明某些信友堪當成為基督徒的楷模,他們已達天國,並應接受全球教會的敬禮及慶賀的一個公開行動。